拼多多走过的七年,也是农货消费升级的七年
2022-09-29 18:00:06
  • 0
  • 0
  • 3

8月下旬,陕西渭南市大荔县的冬枣熟了,一颗颗枣树上结出的冬枣,正如作家路遥所描写的:在黄叶绿叶间像玛瑙似的闪耀着红艳艳的光亮。

远在1500多公里外的浙江台州市仙居县,农民们赶着时间采摘最新鲜的杨梅,由于凌晨腾起的水汽,与白天光照释放的甜度融合,杨梅的口感已经达到最佳状态。

过去,外地的消费者要买到产地最正宗的冬枣、杨梅,不仅价格昂贵、销售渠道不便利,并且在多重流通环节中,农产品损耗加大,品质大打折扣。

今天,产地相隔上千公里的冬枣、杨梅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飞往五湖四海的寻常百姓家,产品同样质优价廉。

冬枣、杨梅还是那个冬枣、杨梅,但供应链、消费环境与渠道都发生了巨变。

“拼多多将在立足农业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数字化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拼多多CEO陈磊说。

其实,成立后的七年以来,拼多多一直在深耕农业领域,改造供销链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而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更加细分,最上游的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也变得更有“科技味儿”。

面对不断升级的农产品消费环境,拼多多也在变化,例如近期拼多多上线“多多丰收馆”,投入50亿平台惠农消费补贴,与各大农产区和消费者共庆丰收节。

推动农产品消费升级,拼多多一直在路上。

农产品供销悄然变化

清晨六点,空气中的雾气还未完全消散,家住四川西昌市礼州镇宁乐村二组的沈飞,召集了一二十名邻居,出发去地里采摘葡萄。

今年34岁的沈飞,在3年前将自家的3.2亩农田改建成大棚,专门栽种时下最流行的葡萄品种——阳光玫瑰。

阳光玫瑰青提原产于日本,近年来在国内的产区不断扩大,四川、浙江、湖南等多个省份均有种植。

沈飞所在的四川西昌市,正是省内种植阳光玫瑰葡萄最多、葡萄品质最优质的地区。

每到阳光玫瑰的收获季节,沈飞就会赶早去采摘葡萄,赶到中午之前结束,“到中午强光照射后,果子就会变软,不方便运输。”

采摘葡萄的时候,果农会小心剪下树枝头上挂着的葡萄,放进背篼里运出来,再在大棚外面对果子进行初选,挑出烂果

帮沈飞采摘葡萄的果农都是周边的邻居,他们每家每户基本都种植了阳光玫瑰,“邻里们互帮互助,哪家需要采摘就去哪家帮忙。”

而沈飞家种植的阳光玫瑰,今年产量能达到约2.5万斤。

沈飞决定种植阳光玫瑰也并非空穴来风,原先阳光玫瑰由于产量有限、水果品相好且糖度高,每斤就能卖到上百元,种植户之间也流传着“五亩阳光玫瑰地换大奔”的说法。

但近年来,国内阳光玫瑰的产地增多,种植面积相应增加,供应量不断提升,市场售价有所下降,消费者花数十元就能买到500克的阳光青提。

虽然市场价格出现波动,但沈飞依然坚持种植和售卖阳光玫瑰品种,因为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正悄然崛起。

每到采摘季节,沈飞都会和四川春田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秋元约好收果的日子,果农们将初选后的葡萄装入定制货箱中,运往梁秋元的电商仓库,梁再根据不同的订单地址,将葡萄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拼多多的’超级农货节’期间,店内阳光玫瑰的单量就特别大”,梁秋元说。

另一位拼多多上的水果商家郑磊表示,目前店铺和‘西昌葡萄’这个地标涉及的西昌市下辖24个乡镇,都有采货或者“定园”的合作,“只要订单一来,我们就立刻安排采摘、发货,保证葡萄从产地直达消费者手中。”

可见,借助于新电商平台,农产品的供销链路正悄然发生变化,以郑磊、梁秋元这类“新农人”为桥梁,原先零散的农产品供给得以集中,物流及生产环节不断趋于标准化。

同时,在拼多多“产地云拼”的模式下,产区农货直连平台,需求端与源头供给的距离不断缩小,前端消费需求能快速反应到供给端,商家根据订单量及时配货、发货,减少农产品损耗且确保品质。

在高效整合供销环节的过程中,消费者才能吃到源自产区的,最具性价比的阳光玫瑰。

当然,随着供销链路升级、渠道力量增强,用户在消费农产品时,对品质、产区和品相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倒逼农业养殖种植环节的进步。

养殖种植再上台阶

清晨8点,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气温已经高达33℃,但虾养殖户王淑建划着一叶小船,已经在池塘里忙碌起来。

在河套街道,王淑建承包了1000多亩虾塘,专门养殖竹节虾,每年8月和10月迎来收获期,这也是王淑建最忙碌的时候。

到下午3点,太阳高照,气温超过37℃,王淑建会再次下塘,给竹节虾喂“海沙子”、蛤蜊等贝类小海鲜,“青岛大虾是吃海鲜长大的,吃得比人还好呢!”

10个小时后,凌晨1点,一声响亮的号子划破夜空,“一、二、三,起了!”王淑建苦守了3个月竹节虾终于迎来收网时刻;探灯照射下,上万尾竹节虾在网上“跳舞”。

王淑建说,被打捞出来的青岛大虾,通过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最快48小时内就能送到内陆乡村,全程冷链运输。

王淑建养殖大虾的池塘

刚从池塘出来、活蹦乱跳的竹节虾,如何确保运到消费者手中后,还能最大程度维持新鲜?

1995年出生的崔成龙,在拼多多上专营青岛水产,主推当地的大虾,他的团队针对青岛大虾这类短保生鲜,专门设计了全新的包材:加密加厚的泡沫箱里镶嵌着卡槽,冷冻虾放置在卡槽内,避免磕碰,利于隔热;卡槽旁边配备冰袋和干冰。

“我们借鉴了雪糕的包材,把它用在水产运输上”,崔成龙说,今年的“超级农货节”期间,他们的大虾在全国多地能确保48小时内冷链送达。

随着电商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鲜度、交付时效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倒逼产地农户与商家不断进步,在包装、分拣和运输等细分环节提升标准化水平,确保农货品质优良。

在网购条件愈发便利、商品供给极大丰富的环境下,供应链能力、商家服务能力的进步是必然的,农产品赛道也同样如此。

而拉长时间线看,农业科研也是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青岛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的科研能力,推动国产虾苗从海水养殖向池塘养殖、大棚养殖、工厂养殖等规模化方式蜕变。

以青岛大虾品种中的南美白对虾为例,采用大棚养殖技术,养殖户能对棚温、水体咸度等环境因素进行管控,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周期从一年1茬,增加至一年3茬,上市时间约提前了3个月。

不仅是青岛大虾,今年参加“超级农货节”的烟薯25号,正是烟台农科院授权的脱毒种苗,种植户在种植期间必须起垄、深耕、覆膜,以科学方式种植,从“源头”保证品质。

科学生产方式的引入,让原先粗放、非标的农产品种植养殖走向精耕细作,通过数字化、标准化的方式提升农产品品质。

改变正在发生,田间地头的种植养殖正从“传统”向“先进”迭代,各级政府、地方农户都在推动农业领域的数字化进步。

同时,新电商平台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农产品消费升级的浪潮中。

细分需求正在被不断满足

用户网购农产品时,最看重什么?

8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姚家卜自然村的陈鑫,当天在拼多多下单了青岛大虾,隔天就收到了新鲜的南美白对虾。

不仅交付时效快,陈鑫打开包裹后发现,每条白对虾都是14、15厘米,“价格也不贵,平台补贴后20多元一斤。”

对品质要看重、对价格有要求,陈鑫的消费标准是要从拼多多上买到最具性价比的农产品,这也是多数消费者最看重的地方。

当然,伴随农产品消费者,用户的消费需求正不断细化。

“近些年,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沿袭顺时而食传统,消费者在拼单农产品,拼得越来越‘讲究’了。”拼多多北京地区负责人朱政表示,升级需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因地而食、因时而食。

为配合消费者“应时而食”的需求,今年7月,拼多多与农民日报社联合策划“寻鲜中国好农货”公益助农活动,特别满足消费者的寻鲜需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溢价能力。

拼多多在活动期间根据不同节气和时节,将力推不同品种、产区的农产品,比如年初拼年货时少不了辽宁丹东草莓、广西武鸣沃柑;六七月夏日炎炎,消费者最爱吃湖北潜江小龙虾、广西钦州青蟹、浙江仙居杨梅……

深耕农产品赛道多年,拼多多在推动农货升级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精细化了,包括今年的“多多丰收馆”活动将持续三个月,平台将辐射30万商家、提供超50万款农副产品,全面覆盖全国主要农产区。

同时,无论“超级农货节”或是“多多丰收馆”活动,拼多多不仅保证农货的供应数量,更是确保产品多样、优质,不断深入“产前一公里”,推动农产品的品种培优、标准化生产和品质提升。

而更多产地农户与商家更是顺应趋势,加强与电商平台的“链接”。

例如烟台市福山区张各庄镇盛产大樱桃,58岁的果农柳玉东表示,“从爷爷那代开始,我们的生活就靠着这些樱桃树。”

不过,随着新电商渠道的崛起,柳玉东也逐渐从线下转战线上,“过去,我们往全国各地发货,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就怕发过去,车下不了高速。为了拓宽销路,这才开始给电商平台供货。”

据了解,目前张各庄镇正在筹建网络直播基地,今年还计划扩建、完善物流仓储,为承接更多电商业务做好准备。

可见,农产品的消费升级不仅是需求变化这一单点突破,而是涉及农货养殖种植、物流仓储以及平台助力等全方位的升级,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流通链路不断迭代,从供给到需求实现全面升级。

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认为,面对部分优质农产品影响力薄弱的问题,发挥电商优势,实现产销对接,畅通特优农产品销售是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而新电商平台更是起到“桥梁作用”,在前端挖掘优质农产品、培育新农人,在后端深刻洞察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将供需端高效整合,助力农产品的消费升级。

农业转型升级的大路上,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还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