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IPO,偏安一隅是好生意吗?
2020-10-12 20:34:13
  • 0
  • 0
  • 0

文|吴昊

“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的称号被嘀嗒捷足先登。

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此番IPO如果成功,嘀嗒出行将赶在滴滴之前,拿下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的称号。

嘀嗒成立于2014年,官网介绍称,嘀嗒出行为“中国两大移动出行平台之一”。不同于滴滴,虽然同是出行领域的老玩家,但嘀嗒出行一直蛰伏于顺风车与出租车两大细分市场,所以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估值,都与滴滴存在着较大差距。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服务,拥有约1920万名注册私家车主,包括约980万名认证私家车主。2019年,嘀嗒平台交易总额为110亿元。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嘀嗒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49亿元、1.18亿元和5.81亿元,三年累计增长近12倍。同时,2019年和截至2020年6月30日,平台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

嘀嗒此番抢滩IPO,融资和获得品牌背书的作用已经不言自明;但出行市场的战争远未结束,滴滴仍然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另外还有美团、高德、曹操出行等大量二线玩家。

身在其中的嘀嗒出行虽然已经依靠顺风车业务实现了盈利,并且证明了其持续造血能力,但如何避免螺蛳壳里做道场,以及抵御各路玩家的攻势,这些问题都在时时刻刻拷问着嘀嗒。

偏安一隅

虽然自称“中国两大移动出行平台之一”,但嘀嗒出行并没有像滴滴一样经历过惨烈的战火洗礼,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选择偏安一隅。

时间回到2010年,因为不满足于外企悠哉悠哉的工作氛围,宋中杰带着几个朋友从谷歌跳槽,进行第一次创业。当时国内O2O领域如火如荼,宋中杰觉得团购模式好,就义无反顾加入了团购创业的大潮,做了一个名为嘀嗒团的项目。

作为第一个创业项目,嘀嗒团随后就遭遇了千团大战,在一堆有着丰富经验的对手面前,嘀嗒团最终倒在了战壕里。

嘀嗒团失败之后,宋中杰又继续寻找下一个新项目,当时团队经过对出行、到家、在线教育、P2P四个领域的考察,最终选择了出行,因为对“嘀嗒”抱有执念,所以新项目仍旧以此命名。

不过,那时出行领域已经热闹非凡,滴滴已经击溃百米、摇摇,正和快的打得火热,另外国外的Uber也伺机而动,对于嘀嗒而言,出行市场的机会并不多。

但宋中杰团队经过研究发现,顺风车这个小众赛道还有机会,当时市场上只有天天用车、51用车等几家公司,更重要的是,顺风车相比于网约车,还有着天然的优势——合法。

2012年1月,北京市政府就发布了鼓励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指导文件,这代表着政策的风向标,而顺风车也符合私家车城市出行的趋势。

于是嘀嗒拼车就应用而生了。

2014年4月,嘀嗒拼车上线,正式进驻顺风车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展开大规模推广。由于创始团队的光环,嘀嗒拼车先后拿到了IDG资本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随后又获得了“出行教父”李斌1亿美元的加持。

但好景不长,嘀嗒拼车诞生之后,滴滴宣布与快的合并,滴滴随后便大规模进军顺风车赛道。

当时的顺风车虽然有政策限制,但监管并不严格。滴滴进行了十分激进的扩张,除了“真”顺风车之外,滴滴还将大量不满足网约车条例的违规司机纳入顺风车阵营当中。这样的做法让滴滴顺风车业务突飞猛进,市场份额直逼嘀嗒拼车,但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此举给滴滴埋下了无穷隐患。

2018年,滴滴几乎已经战胜了市面上所有的主要对手,独占国内网约车市场90%以上的份额,但在冲刺上市前夕,当初顺风车留下的祸端,险些对滴滴造成灭顶之灾。

连续多起顺风车司机杀人事件之后,在舆论的讨伐和监管的密切注视下,滴滴最终被迫宣布顺风车业务无限期下线,那时候的出行市场人人自危,但滴滴顺风车的下线,同时让嘀嗒出行捡了一个大便宜。

滴滴顺风车事故发生之后,根据Sensor Tower应用情报平台监测到,半个月内,嘀嗒出行iPhone版均保持每日下载量前十强的成绩,而且嘀嗒App首次打入单日iPhone下载量前三强。伴随着滴滴顺风车的下线整改,嘀嗒出行市场份额也一路上涨,根据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援引的第三方数据显示,目前嘀嗒已经占据国内顺风车市场超66.5%的市场份额。

今年以来,嘀嗒出行谋求IPO的消息就隔三差五的传出。1月,市场有消息称嘀嗒出行正寻求在IPO前一轮融资中筹资约3亿美元;9月,又有消息称,嘀嗒出行考虑在香港进行5亿美元IPO,不过嘀嗒出行都回应称“不予评论”。

如今,号称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的嘀嗒,即将要上市了。

天花板

嘀嗒出行崛起于顺风车业务,并且以一种较轻的模式,实现了盈利,但由于一直存活在过于狭窄的赛道内,让嘀嗒未来的想象空间也变得极为有限。

根据嘀嗒出行的招股书数据显示,嘀嗒出行主要的营收来源于三个方面,向顺风车车主收服务费;向出租车司机收服务费;收广告费及提供其他服务。

其中顺风车业务是嘀嗒出行的利润奶牛。根据招股书数据,2019年嘀嗒平台交易总额(GTV)为110亿元,其中顺风车业务GTV为85亿元,顺风车业务GTV占平台总GTV的77.3%。

顺风车相比于网约车,商业模式更轻,因为平台只扮演信息撮合的角色,无需对司机进行补贴,同时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价格战,嘀嗒得以保持较高的毛利率。

2019年,嘀嗒出行宣布已经实现了盈利,即使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因素的影响,嘀嗒仍然赚取了1.5亿元。主营业务扭亏为盈,同时也证明了嘀嗒拥有自我造血能力,商业模式也得到了验证。

除了扎根顺风车之外,宋中杰受到李斌的建议,又进军了另一个此前一直被忽略的领域——出租车。2017年10月20日,嘀嗒出行宣布上线出租车业务,这也是嘀嗒出行成立3年多之后,首次布局顺风车以外的业务。至此,顺风车、出租车成为嘀嗒出行的两大基本业务。

进军出租车领域之后,嘀嗒出行向出租车公司提供数字化服务,帮助出租车司机减少了盲目巡游的时间,提高了接单效率,最后面向出租车司机收费。

进军出租车除了服务费之外,嘀嗒还想进一步拓宽营收场景。宋中杰曾称,嘀嗒入局主要是为出租车行业和司机创造新订单和收入,收取信息费;为出租车企业研发系统,收取服务费;进一步地,未来合作探索出租车内衍生广告平台、移动电商等,嘀嗒出行也将获得相应收入。

不过,这只是理想中的情况。目前来看,出租车业务还未实现盈利,而且营收占比较小。今年上半年,顺风车平台服务收入、出租车网约服务、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87.8%、4.9%及7.2%,同期,三项业务毛利率分别为86.3%、30.2%、67.7%。

不难发现,顺风车业务仍旧是嘀嗒出行的命脉所在。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顺风车市场的交易总额预计将由2019年的140亿元增加至2025年的11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将为41.8%。虽然顺风车市场规模和增速都保持了较好的预期,但比起整个大出行市场,占比仍然较小。

作为国内出行巨头的滴滴,目前已经在网约车、顺风车、拼车、汽车后市场服务、金融、无人驾驶、共享单车等领域多点开花,并且今年年初柳青宣布滴滴核心业务已经在疫情前实现盈利,另外滴滴今年又制定了命名为“0188”的新三年计划,开启新一轮的冲刺。但嘀嗒在顺风车和出租车之外,目前未有其他相关动作。

这样的结果,便导致嘀嗒出行与滴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根据嘀嗒出行六周年成绩汇报信显示,截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出行的整体注册用户数突破1.8亿,注册车主数突破1900万,认证通过车主超过1000万;累计注册出租车司机数量超过190万,累计认证通过出租车司机数量超80万。

由此可见,无论是注册司机数还是用户规模上,嘀嗒都与滴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出行市场依然面临激烈的竞争,嘀嗒未来还有巨大的隐忧。

群狼环伺

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李金龙曾表示,网约车市场将走向多元化,老二、老三也能活下去。但从目前来看,嘀嗒出行老二的地位并不稳固。

在网约车市场,滴滴仍旧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高德、美团代表的聚合平台,以及首汽约车、曹操出行为代表的整车厂,都在努力开拓更大的市场份额,顺风车和出租车更是各家必争之地。

2019年2月,哈啰宣布顺风车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上线运营,去年年底,滴滴顺风车恢复上线,今年6月,滴滴顺风车宣布已经在全国300个城市上线开始进行试运营,高德也在去年6月重启顺风车业务。

出租车市场亦有着相似的情况,今年9月1日,滴滴旗下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同时推出1亿元专项补贴,另外哈罗、高德在出租车市场亦有所布局。

从当初国内网约车市场生根发芽为伊始,直到今天战火仍然没有被平息,各路玩家依旧还在交战,平台之间无休无止的战事,也暴露了出行领域难以构建坚固的壁垒。

打车作为“衣食住行”当中的一环,用户对于价格极其敏感。即使是滴滴拿下90%的市场份额,也同样是建立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之上。

过度依赖补贴,暴露了出行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弱连接关系。用户对于平台的忠诚度十分低下。一旦有新的平台发起价格战,用户随时会发生倒戈行为,而如果一旦用户流失,司机也会随之迁移。

所以,嘀嗒目前虽然号称已经拿下了出行市场第二的宝座,但并不安全,一旦某一家平台打算发力,现有的市场格局就会被轻易打破。

而且顺风车和出租车本来就属于有利可图的领域,现在高德、哈罗、滴滴等平台大规模的杀入,嘀嗒的大本营正在受到挑战。

另外,出行市场仍然是一个具有高政策风险的领域,2018年滴滴顺风车事件对于整个出行行业都是一次警醒,安全仍然是所有平台始终难以绕过的一道门槛。

当初滴滴受到全社会的责难,嘀嗒出行亦不能幸免,而且嘀嗒出行也被曝出过司机骚扰女乘客和以及暴力砍伤乘客事件,这些都是平台难以彻底根绝的。

而一旦监管政策发生改变,对于平台而言,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像嘀嗒这样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平台。

所以,即使嘀嗒出行顺利抢滩IPO,但“国内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光环下,仍然潜藏着无尽的隐忧,威胁既来自于枕戈待旦的对手,也来自于高悬在空中的监管利刃。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